在汽车市场冲刺2025年度目标最为重要的9月份,比亚迪下调年度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降幅高达90万辆,相当于“蔚小理”年度销量的总和,看来比亚迪也卷不动了。
对比2024年427万辆的成绩,新目标8%的增幅是近五年间的最低增长水平。今年前八个月,比亚迪累计销售286.38万辆新车,同比增长23%,仅完成原定550万辆销售目标的约52%,而去年同期销量为232.46万辆,完成了彼时年度目标的58%。
在吉利宣布上调年度目标至300万辆,奇瑞官宣年内全球销量将达成326万辆规模,冲击全球汽车销量前十,比亚迪或许是时候告别高速增长,回归产品品质和发展质量,尤其是当下走向全球市场的关键时刻。
比亚迪罕见调低年度销量目标,是比亚迪销量增长面临着巨大市场压力,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均衡化发展的标志,奇瑞、吉利、小鹏和蔚来等车企展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自2018年起,在全球车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比亚迪实现了惊人的持续增长,最终跻身全球销量前十,并成为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也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全面停产停售燃油车的车企,是中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奇迹。
吉利和奇瑞销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全球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对比亚迪的地位虎视眈眈,但比亚迪的体量依旧远超多数竞争对手,即使下调了年度目标,其2025年有望蝉联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放眼2026年汽车市场,比亚迪此刻紧急刹车,是对前几年超高速增长短暂而必要的调整,但新能源车市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不断缩小的差距,使比亚迪必须避免陷入销量增长的困境而无法自拔。
细看比亚迪的销量情况,王朝网和海洋网依旧是两大主力,令人担忧的是腾势和方程豹两大高端品牌迟迟未能形成规模化影响力,更时常陷入市场舆论风波,销量规模和品牌形象都面临着重大考验。
进入2025年,摆在方程豹面前的,除了无法逾越的长城坦克品牌,还有奇瑞旗下的捷途山海和捷途纵横。而腾势品牌面临的问题则更加严峻,无论是MPV车型,还是新型旗舰轿车和SUV都受到竞争对手的集体狙击。
比亚迪已经为应对市场挑战而先发制人,从冠军版车型、车型集约化,到全系标配、全民智驾和技术下放提升产品竞争力,在面对吉利和奇瑞发起的近身肉搏中也稳住了阵脚,但市场是无法靠防守就能稳得住的。
如果说电动智能技术已经进入全民普惠化的新阶段,销量排名也是一时的,比亚迪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这么多年领先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在品牌这一护城河上赢得更多,以至于只能陷入一场又一场残酷的价格战。
时至今日,比亚迪有的,竞争对手也有,而作为后来者,它们还做到了同等的技术水平下,配置更高、售价更低,用户在购车时必然会进行多方比价,在10万元级别的市场,比亚迪再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比亚迪下调目标,其他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加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就不再是一家独大,这是市场的必然,比亚迪需要做的是,在如此丰富的品牌和车型面前,用户依旧会选择比亚迪,而这个目标显然无法单纯依靠技术和配置来实现。
比亚迪在550万辆高位目标面前紧急刹车,或许是无奈之举,却更是必要的时机去思考未来,毕竟新能源汽车市场无法永远维持当下的高速增长。
用户究竟是为了什么而选择比亚迪?
跨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经验值得比亚迪借鉴,即便它们在中国市场遭遇重重挑战,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局面,却依旧是全球汽车市场的头部,这或许是缺乏合资经验的比亚迪的短板之一,尤其是品牌建设。
以丰田为例,其全球第一的位置并不是技术的先进性和车型的丰富种类,而是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可信赖的品牌形象,而丰田的全球销量爆发还是始于当年因为北美“刹车门”事件而按下的暂停,通过聚焦质量与品牌价值实现了长期复苏与稳定发展。
丰田是被迫反思,比亚迪本次主动下调目标,或许要承受比丰田当年更大的压力,但应该也到了必须调整的危急时刻。
不管是“车圈恒大”的骂名,还是行业对常压油箱的控诉,比亚迪永远无法逃离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口舌之争,但比亚迪需要补足的短板依旧不少,而这在全球十大车企中并不多见。
虽然黑公关可以通过诉诸百万元级法律手段来制止,但将品牌形象深植于全球用户心中,成为一家能为用户和行业兜底的车企,或许才是比亚迪坐稳中国冠军宝座的底气和自信。